《文峰塔下的星火》创作故事

发布时间:2021-03-29 16:35 来源:局宣传处 阅读次数: 字体:【  

——阜阳广播电视台导演  马雪萍

 


红色题材的纪录片我从来没有做过,应该说接这样的片子对我来说是一个考验。因为那个时代太久远了,找不到亲历者,只能通过史学家或者先烈们的后人去还原;而首先我要做的是了解历史。通过和阜阳党史办的人沟通,他们建议我在四九起义的、王克勤的故事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三者中选一个,围绕着这些内容题,先期我们采访了很多人,包括烈士纪念馆的解说员、刘邓大军的亲历者、烈士的后人,和研究党史的专家,最后当我见到四九起义狂热的爱好者兼研究者、颍泉区委宣传部的余波时,他把整个四九起义用他的方式给我重演了一遍,那样的跌宕起伏,那样的热血青春,在我的眼前一下子活了起来,后来我又了解到,目前在阜阳境内还有很多和四九起义相关的遗址,当时我想把这些遗址串起来,那就是四九起义的全貌啊!于是决定做这个选题。后来在和省里的专家和市里的专家在沟通的时候,他们非常的担心,我会把它做成一个文献片,而他们最希望看到的是讲故事,而就在这个时候,我委托行流镇政府联系的魏野畴的后人和昌绍先的后人,他们都给了回话,说为了配合我们的片子可以到阜阳来,直到这个时候我才确定还是用我最熟悉的方式——讲人的故事,魏野畴、昌绍先、李端甫、乔锦卿他们分别在当年起义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通过烈士后人的分别描述,不仅可以让我们熟知整个起义的过程,也可以让我们更多地去了解烈士们的家人、他们所经历的和起义相关的从不被人所知的故事。

 

 

应该说访谈是非常好做,我大概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就把4个人物后人的访谈全部都做完了,那么接下来该怎么样把这些人物故事通过哪一种形式完完全全地展现出来,这是我考虑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参考以往的这类片子的表现形式,也大部分采用的是访谈加历史资料加解说,那么我能不能突破这一种局限?我想做一种尝试,那就是访谈加解说加小剧场式的独幕话剧的形式来展开人物的故事。

最后的录制是在阜阳广播电视台的800平米演播厅里进行的。四个主要演员是我们台的播音员,一听说要演的是这样四个角色,他们都很兴奋,都很激动,提前几天去了解相关的历史,有的甚至于半夜都在跟我沟通角色,到底该是用哪种方式,哪种语气去说去表现。到了拍摄的时候,因为我们栏目组没有费用,所以没开空调,我记得当时是已经是6月底7月初了,天已经很热很热了,我把大演播室两边的门全部拉开通风,从早上八点半开始,一直到晚上四点半, 十二个场景,每个人平均三个场景,我们整整演了8个小时,一遍一遍地过,一遍一遍地过,演员们穿着长袍,我叮嘱他们,不演戏的时候尽量别动,只在心里琢磨人物,这样可以少出点汗。灯光、摄像、演员每一个岗位的工作人员没有一个人说热,也没有一个人说苦的,特别是扮演乔锦青的范俊鹏,那几天又恰逢他的嗓子不太舒服,当他演的最后一幕戏,也就是他坐在那里,高喊口号“土地革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的时候,我已经跟他交流了,我说你可以不喊出来,你只要把表情做到位就行了,因为这是用画外音来配你的表演画面的,他说好,可是真的到演的时候,每一遍他都是竭尽全力,以至于到最后的时候,他的嗓子几乎是就是嘶哑着喊不出来了,这让我非常非常的感动,也非常不好意思,我说我会积极地给大家申请补助的,可是他们这些90后当时就说,能够参加这样的演出,扮演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对他们来说就是一场洗礼,也是他们的荣幸。

 

应该说这是我做过的最费事的一个片子,因为场景很多,访谈很多,我要让每一个编导了解整个片子的中心思想、具体内容、表现方式,每一个编导和摄像也就和我一起一遍遍地重温这个故事,以至于后来每个人都几乎成了这方面的专家,都可以慷慨激昂地讲述这段光辉岁月。因为我们没有经费,所以,栏目组很多的年轻人都打趣说我们是史上最穷的一个节目组,从航拍到有群众演员参与的那些演绎,应该说所有的演职人员我没有给他们发过一分钱的劳务费,而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们也从来就没有提起过,说你要给我多少多少钱我才去。在我们整个拍摄制作的过程中,历时前前后后大概有三四个月,高强度的工作,我们靠的是一股劲,是要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历史、了解那些为了今天的美好生活付出生命的烈士们,烈士的精神在感召着大家的同时也在感召着我们:这个世界,如你所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