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剧创作:思想性艺术性水乳交融中交相辉映

发布时间:2021-06-23 17:28 来源:国家广电智库 阅读次数: 字体:【  

近期热播的《光荣与梦想》《理想照耀中国》《大浪淘沙》《中流击水》《百炼成钢》《我们的新时代》以及《觉醒年代》等多部电视剧,聚焦主题主线,积极探寻以不同的艺术风格进行多样化表达,在主旋律突出、正能量强劲的总要求下,坚持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实现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水乳交融的完美融合,呈现出新时代文艺作品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新需求的使命担当。

一、突出思想引领,展现思想魅力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思想文化是文艺的钢筋铁骨,新时代文艺更应强调先进文化的容量、厚重思想的穿透力、至纯至美艺术的品质境界、高山仰止的精神高度,优秀的文艺作品应始终坚持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完美统一。近期密集热播的《光荣与梦想》《理想照耀中国》《大浪淘沙》《中流击水》《百炼成钢》《我们的新时代》以及前段时期播出的《觉醒年代》等多部剧聚焦主题主线,以不同的艺术风格进行多样化表达,主旋律突出,正能量强劲,较好地实现了思想性艺术性的统一,形成了新时代主题剧创作百花齐放、雅俗共赏的可喜局面。


发挥文艺作品的思想性与引导力。这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主题剧,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历史素材,以丰富的思想内容表达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宏大主题,既体现出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又生动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既表现出新时代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精神风貌,又抒写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雄心壮志,生动展现了主题剧所蕴含的深刻思想魅力。近日在北京卫视、东方卫视、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播出完美收官的《光荣与梦想》,很有代表性,该剧反映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所创立的光荣伟业,正是源于对最初梦想的坚守和在艰苦革命战争中砥砺前行的实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苦难走向辉煌,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进一步阐释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深刻道理。在央视一套播出,并在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网、央视频同步播出的《中流击水》,以“红船精神”为统领,全景式再现了中国共产党1919年到1928年这十年间从无都有,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救国救民革命之路而进行的艰辛探索。着力展现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初就坚守的初心使命,带领着观众在回望历史中重温“红船精神”,即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觉醒年代》则聚焦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时代风云,塑造了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一大批革命先驱可亲可敬的个性形象,展现了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与初心使命。


正在湖南卫视、芒果TV、北京卫视、优酷网、腾讯视频和爱奇艺播出的《理想照耀中国》,紧紧聚焦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征程中带领中国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在不同发展阶段创下雄壮伟业,一步步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恢宏主题。40集系列剧目中分别呈现40组涉及各行各业、横跨建党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平凡人物和熠熠闪光的故事,他们不同的理想奋斗故事共同表达出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展现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坚定理想信念,为民族伟大复兴勠力同心、踵事增华的精神风貌,生动呈现了建党百年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矢志不渝、砥砺前行,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豪迈底气。

二、突出艺术创新,激发观众共情

一是主题剧的艺术表达更接地气。如何表现思想主题、如何摒弃概念化、如何贴近真实客观生活场景、如何丰富生动展示生活和人们思想认识的丰富性多样性、如何深刻挖掘和正确反映人们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的多元多样多变与矛盾冲突....回答这些问题,不能仅仅依靠宏大的叙事、时代的报告,还应该更多地找到时代的生活投影、大事件的小切口、伟人的平凡事,平凡人的不凡事等。纵观近期播出的主题剧中所塑造的伟人,均能秉承“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艺术性再现生动立体、有血有肉、典型富有个性,既高大上又接地气的伟人形象。《光荣与梦想》开篇即从意外发现的杨开慧的《偶感》手稿和一把曾使用过的木梳入手,细腻刻画了毛泽东与杨开慧这对革命伴侣之间的真挚情感,带领观众穿越回革命者“恰同学少年”时救国救民的峥嵘岁月。正如该剧导演刘江所言:“伟人”首先是一个“凡人”,也有情感、也会痛苦,只是他在重要关头做出了“不平凡的选择”。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毛泽东与杨开慧的别离,折射出一批批优秀共产党人始终为了人民、为了民族和国家、为了理想和信念,毅然决然舍弃小我,践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大无畏情怀和远大抱负。

《觉醒年代》中李大钊在田间熟练拉犁的场景,将原本给人以庄严形象的李大钊带回寻常生活,拉近了百姓与伟人之间距离,更折射出共产党人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脚踏中国田野,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以大无畏精神投身中国革命的光辉实践。《中流击水》则突破以往将英雄和伟人放在“神坛”的模式化叙事风格,艺术化呈现毛泽东与杨开慧、周恩来与邓颖超等时代大背景下的革命青年的爱情故事,“伟大在于其思想,平凡在于其情感”,让观众从中感受到其真挚感情与重要关头时对理想信仰的初心坚守,显示出“革命理想大于天”的灼灼光辉。“艺术是一种人性活动”,通过塑造这些有着与常人一般喜怒哀乐的伟人形象,使宏大的党史和高大的伟人变得更接地气,更易引发观众的共情共鸣共燃。

二是塑造具有典型意义、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这批优秀主题剧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从大历史中撷取典型人物的感人故事,将中国共产党人的个体生命轨迹同国家民族救亡图存、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时代轨迹紧密贴合,清晰勾勒出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赓续初心,继往开来的精神谱系。


《理想照耀中国》通过40集系列剧目,分别呈现了40组涉及各行各业,横跨建党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平凡人物有血有肉、熠熠生辉的故事。无论是集体长眠于雪山草地的红三军团第六师十七团一连炊事班的战士糖豆、冲天炮、老钱等(第八集《雪国的篝火》),还是靠卖纽扣起家的领到中国第一张工商个体户营业执照的章华妹(第四集《纽扣》),亦或是刘磊磊这样默默奉献的“冠军”陪练员(第三集《磊磊的勋章》),还有辞去城里高薪工作回老家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大学生村官雷金玉(第十六集《希望的田野》),这些平凡青年彼此之间虽有时空横亘,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为理想而孜孜奋斗的故事,穿珠为链,共同折射出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征程中,如何带领中国人民一步一步走向解放、走向改革开放、走向民族复兴,在不同发展阶段拼搏创业,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光辉实践。《大浪淘沙》创新引入陈启航这一普通青年,在新时代青年与革命年代青年之间实现跨越时空的“对望”,回望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坚定理想、勇于实践的铁骨铮铮的精神风貌。《觉醒年代》有多处情节描写颇具匠心,李大钊典当衣物,借钱给素未谋面的穷苦人看病这一场景,真实传递出中国共产党始终忠诚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使命;以及陈独秀在日常生活中以丈夫、父亲和朋友身份出现时,所流露出的不拘小节、真诚洒脱、真实可爱。这些情节的设计极具亲和力,将历史中原本庄严肃穆的伟人们带回到寻常生活里,生动刻画出他们平易近人的真实一面,拉近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通过大众视角,在对日常生活艺术化创作叙事的同时,表现出百年历史进程中党的建立与发展伟业,折射出始终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中国共产党对理想信念与初心使命的坚守。

三是采用隐喻象征使宏大的历史事实和深蕴的思想更加生动鲜活。《理想照耀中国》在开篇剧目《真理的味道》中,以江流烧毁书籍和学堂并大喊“救不了,让它烧”这一影像镜头,隐喻当时万马齐喑一片黑暗的中国社会,和当时知识分子对于民族未来和国家发展的迷茫痛苦,让观众们自觉不自觉地认识到,打碎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在中国传播共产主义思想、建立起马克思主义政党,并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探索适合中国的救国救民新路径,也便成为历史的选择、历史的必然。

《觉醒年代》通过“车辙”这个带有高度象征性的视觉符号,隐喻当时中国制度的因循守旧,而李大钊攀爬野长城的情节,则隐喻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之艰难崎岖;陈独秀的四合院会客厅背景里时时出现的那颗苍翠遒劲松树,隐喻着中国共产党人坚强不屈、不畏艰难的精神品格。《百炼成钢 》( 第1集 )1919年秋季,毛泽东在上海码头候船大厅送别前往法国的蔡和森等,之后他将前往北京拜会李大钊先生,寻求革命真理。镜头随着毛泽东的指向切移至窗外,只见明晃晃的太阳光透射进来,隐喻着中国革命将一如红日初升,其道大光。《中流击水》更是运用隐喻创作手法的典型代表,如剧中艺术性呈现了毛泽东与何叔衡站立在行驶于嘉兴南湖红船船头这一场景,通过“船”与“表”的隐喻,深情而有力地诠释了“红船精神”。“今日所见,天也年轻,水也年轻,船也年轻,人也年轻,就我老了”,当年46岁的何叔衡盘点了一大与会代表28岁的平均年龄,与青年毛泽东对工农阶级坐天下的愿景进行展望,“到那个时候,凡中国之工人都有工做,中国之农民都有地种,中国四万万同胞,人人皆是国家之主人。”这一片段通过对“船”的诗意化描绘和两人颇具诗意的对话,生动折射出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和历史的前列,是一个从无到有、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年轻政党,是自建党之初就明确要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党,并且一代代的共产党人将始终坚守初心,前仆后继,继往开来。当何叔衡将手表递给毛泽东时不慎将手表落入水中,毛泽东笑言“此乃天意,嘉兴的南湖,要把我毛泽东刚才那一番断言当作承诺留在这了。”

此处则以“手表”为隐喻,化繁为简,深刻表达中国共产党坚守使命,带领中国人民砥砺前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百折不挠之忠诚决心。除此之外,还有对“鞋”的三次隐喻,其中青年毛泽东赶火车时,一只鞋跑掉了,但他却紧忙脱掉另一只扔给杨开慧,并在火车里试穿同学递过来的皮鞋和布鞋,最后选择了合适的布鞋。表达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国情,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找到革命力量的源泉,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中国实际的民族解放的道路。

主创人员采用这些颇具睿智独居匠心的象征性、诗意化的隐喻,有意思且有意义,可谓很好地把握住了作为献礼建党百年主题剧的浩然气韵魂魄所在,使得这些主题剧在传递深厚思想性的同时,坚持了对作品艺术性和观赏性的追求,以此实现对宏大高远的思想内容深情有力、有血有肉地诠释,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效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