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故事】河口上的朝阳

发布时间:2023-11-16 17:08 来源:局宣传处 阅读次数: 字体:【  

把人生最青春的岁月献给祖国的扶贫事业,我认为值!

河口村,位于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这里是皖南山区,山多地少,交通闭塞,贫困发生率高。九年来,在第一书记李朝阳的带领下,河口村村民不仅脱了贫,还走上了致富路。谈起村里近几年的变化,河口村党总支书记徐光明不禁竖起了大拇指:“李书记来了之后,我们村不论是基础设施还是村民收入,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李朝阳,现任安徽省民委政策法规处副处长,2014年,他结束了在淮南市杨镇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工作,放弃了回机关上班的机会,又主动请战去池州市河口村继续扶贫。

要想富 先修路

刚到村里的一件事给李朝阳留下深刻印象,他和工作队的同志在村干部陪同下到河口村石马塘村民组走访。石马塘村民组是河口村最偏远的地方,村民们要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最近的公路。路不通,村里的茶叶就出不去。

村口一户人家,十来个村民正在聊天,李朝阳感觉这刚好是一个了解村情民意的窗口,于是就走过去加入这个“闲话中心”,果然大伙聊得非常愉快,李朝阳也意外收获很大。临走时,他和大伙招呼说:“我刚刚到任,以后会经常来看望大家的。”这时村民王重阳突然打趣说:“刚才向你反映的修路问题,如果没有眉目,你就别再来了!”李朝阳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好,一旁的村干部赶忙上前打圆场。回过神来,李朝阳当即表态绝对会认真对待大伙反映的问题。

“群众这么说,说明他们真的苦怕了!”李朝阳说,这件事给他印象很深。经过努力,村里争取到了省民委安排的2015年度机耕路建设项目。2017年,李朝阳又申报了“安徽省农村公路畅通工程”项目,整合其他扶贫资金,把这条路一段一段地连接起来。

现如今,石马塘村通了路,不少村民买了摩托车。“李书记,那次我们是跟你开玩笑的,没想到你还真把这件事办成了。”村民王重阳说,“现在自己出门方便了,儿子和媳妇从外地回来也方便了。”王重阳笑得很开心。

百姓的笑,就是对扶贫工作最好的肯定。从2014年到2020年,河口村里已经新建村级道路10公里,拓宽道路12公里,惠及村民900多人。

村里的“贫困户”

李朝阳第一次见村民夏光和,是在一个下雨的黄昏。低矮的老房子里,李朝阳低头一看,堂前地上还有一汪水,再一抬头,原来屋顶上瓦片碎裂,外面大雨,屋里小雨。夏光和才40多岁,却面相显老,见到李朝阳,半天没说一句话。

夏光和被贫困压得喘不过气来,一家五口人,母亲86岁了,全家一年的收入加起来还不到1万元。妻子是云南人,2006年嫁过来,因为一直凑不齐路费,十几年都没回过娘家,妻子经常夜里流泪,思念远方的亲人。夏光和看到心里也十分难受,他常想,自己和妻子起早摸黑地做事,却总是挣不到钱,摆脱贫困怎么这么难?

李朝阳问:“老夏,愿不愿种平菇?这个能挣钱呢。”

夏光和摸摸头道:“种平菇?我只会种田、做茶,那个东西我一点不懂啊。”

“不懂没关系,你看啊,我们准备这么干……”李朝阳的想法,也不是凭空冒出来的。那段日子,李朝阳白天在村里转,晚上辗转反侧地想,多次带着村里的同志外出考察,还请到了安徽农业大学的专家来村里把脉。最后,决定在村里搞秸秆食用菌立体种植,成立食用菌种植合作社。夏光和听说有专家来指导,只要在大棚里干活就行,便放心说:“那我愿意!”

说干就干。资金筹措起来了,大棚建起来了,专家入驻指导了,菌棒也顺利上架了。李朝阳每天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大棚里看看,平菇身上寄托着乡亲们的心血和期盼啊。让人欣喜的是,平菇长势良好。2014年底,河口村食用菌种植合作社的第一批大棚平菇就喜获丰收。

现在的夏光和不仅买了摩托车,家里也盖起了两层小洋楼,生活过得越来越有滋味。对李书记,夏光和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感激。

“养牛大户”桂来胜

2014年,桂来胜牛舍里只有六七头牛,但他已号称河口村的黄牛养殖大户。如今,桂来胜不仅养了100多头黄牛,还成了村里生态黄牛养殖合作社的负责人,带领20多户乡亲脱贫。

“都得感谢李书记的帮助啊。”在田埂上牵着牛的桂来胜说。一旁的李朝阳摆摆手:“老桂,这可不是我的功劳,全靠党的好政策。”

2014年,经过调研,李朝阳发现,生态黄牛养殖在河口村很有发展潜力,可以带动村民脱贫致富。于是,他鼓励桂来胜牵头成立生态黄牛养殖合作社,做个示范。“我们农村人,养几头牛过过日子可以,让我多养,我既没这个胆子,也没资金。李书记讲的是真是假,我有点不大相信。”桂来胜说。

2015年2月, 河口村生态黄牛养殖合作社成立了,安徽省民委和扶贫部门为村合作社提供了平整土地、协调贷款、技术培训等多重帮助。

桂来胜在村里流转了50亩土地,他指着牛舍外刚播种过的两亩地说:“这里种的是墨西哥玉米草。没有省民委派我去淮南学习,根本不知道黄牛该吃什么。”以前牛犯一点小毛病,他都不会处理,也不敢处理,只能花钱请兽医,现在他已学会给闹肚子的牛打针了。

桂来胜最开心的是政府帮忙解决了牛群的饮水问题。过去,每天要去三四百米外的小河边挑水,一次两桶,得来回好多趟。牛一天要喂两回水,人累得半死,哪敢想扩大养殖规模?

后来,村里帮他向上级申报了10万元扶贫资金,建成了小型安全饮水项目。现在山上有了水塔,村后石坞山的泉水直接引进了牛栏。水龙头一开哗啦啦,牛儿再没有喝水难的问题。桂来胜也敢撸起袖子加油干了!

2018年,桂来胜又建了两座新牛舍和一座拌料场,准备天气凉一些的时候启用。他说新的牛舍可以再养殖100多头黄牛。现在合作社除了大哥桂来旺,曾在外面做瓦工的三弟桂来友也回家和他一起养牛。作为合作社负责人,桂来胜不仅雇请村民参加合作社帮工,按天支付工资,还帮村民养殖寄养在合作社的黄牛。村民金胜宝告诉记者,2015年他加入合作社,并寄养了2头牛,等卖了牛后,刨去交合作社的养殖成本,自己平均每年净增收1万多元。

除了生态黄牛养殖合作社,很多产业已经在河口村开花结果。2014年河口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而到2019年已增至15万元。

挽 留

2016年秋天的一天,河口村老支书章文庆特意来村部喊李朝阳:“这个周末你又不回家。走,今晚上我家吃饭去,这次你必须得去,来村里几年啦,还没到我家摸筷子呢。”

李朝阳知道老支书的意思。转眼在河口村就干了三年,按规定他这一次任期将满,就要回城了,老支书这是提前话别呢。“好,这饭我得吃!”李朝阳答应道。

山村的夜晚一片安详,秋虫鸣唱,山月无声。章文庆和李朝阳“把酒话桑麻”,唠着村里的事:老桂的黄牛又卖掉了几头,家洛在学校里参加了演讲比赛,蔡小芳的病有了好转……

说着说着,章文庆忽然沉默了。他默默喝了一杯酒,然后一脸郑重地说:“朝阳啊,听说你要回省里了,大家非常舍不得啊!”顿了顿,他又说:“我们确实需要你,但也知道你两次驻村扶贫都干了六年了,大伙不好意思开口。可是乡亲们的想法,我也拦不住。”听了这话,李朝阳心里特别不是滋味。确实,在河口村的这三年,他的所有牵挂都与这个小山村联系在一起,他也舍不得乡亲们,他更放不下尚未脱贫的十户乡亲。可是,如果组织上同意自己再留任,这一待可又是三年。对个人来说,这又是多么宝贵的三年啊。

见李朝阳犹豫着,老支书从口袋里摸出了一封信递给他。李朝阳打开一看,这个男子汉不禁眼眶湿润起来。

这是河口村村民为挽留李朝阳而写的信:“听说李书记今年就要回省里工作了,大家都很舍不得。我们村里就需要他这样的干部,特别是村里的工作离不开他……恳请安徽省民委领导能留他在村里再干几年。”信末尾的落款上是一个个红手印。

李朝阳顿时明白了,淳朴的河口村人这是在用最朴素的方式挽留他。他慢慢数起鲜艳的红手印——方来根、吴红明、李风秀……红手印下是每个村民的名字,足足289个红手印。老支书轻轻说道:“朝阳,村民需要你,真心盼你留下来!”

李朝阳含着泪,点点头。

这一夜,李朝阳失眠了。凌晨时分,他睡不着,爬起来向安徽省委组织部和省扶贫办写下请战书:河口村的扶贫事业尚未结束,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任务务必让我来完成。组织上同意了李朝阳的请求。

2017年9月,李朝阳获得“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2019年6月,李朝阳被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表彰为“人民满意的公务员”;2019年底,河口村脱贫摘帽。

“让河口村广大贫困户脱贫,让更多百姓致富是我最大的心愿。”李朝阳表示,在扶贫这条路上,他会坚定地走下去,“把人生最青春的岁月献给祖国的扶贫事业,我认为值!”


池州广播电视台 朱锦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