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走璜尖,医驻民心

——观纪录片《云走璜尖的日子》有感

发布时间:2022-08-16 10:29 来源:局宣传处 阅读次数: 字体:【  

为实现贫困人口“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安徽省于2019年7月起正式启动“百医驻村”专项行动,选派113名优秀骨干医师,在无村医的村卫生室进行2年的驻村帮扶。徐晓婵和张建明就是扶贫医生队伍中的一对伉俪。徐晓婵是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急诊科医生,张建明是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科的医生。夫妻俩一起报名参加了健康扶贫百医驻村行动,带着他们八岁的女儿张清语来到了休宁县璜尖乡。纪录片《云走璜尖的日子》以篇章的形式,讲述了这个“黄山市最美扶贫家庭”的感人事迹。

纪录片分为四个篇章,每篇以女儿张清语的视角作为开篇序章,通过稚嫩童言,展现了孩子跟随父母扶贫的感受。本片以夫妻俩的扶贫工作为主线,以这个扶贫家庭的情感故事为辅线,两条线相辅相成、交相辉映。随着情节的不断延展,情感也随之不断深入,最终四个篇章的感情高度统一,那就是徐晓婵一家为了扶贫排除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璜尖乡青峦叠嶂,溪流蜿蜒,风景秀丽,云雾缭绕,是一个宛如云中仙境般的地方。因为林多地少,道路崎岖,交通不便,璜尖穷得远近闻名。山路艰险难走,村民下山得来回好几个钟头。尽管开车在公路上遇到过塌方,但为了让村民少跑路,徐晓婵选择自己定期上山,在村民农忙结束的时候集中起来治疗。

徐晓婵作为驻村医生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她发现村民所患疾病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她的预期。虽然医术高超,但受专业限制,总有她解决不了的病症。她便几次三番组织单位里的知名专家翻山越岭六个小时到山里来义诊。

徐晓婵遇到的第二个难题是村民对高血压的危害缺乏重视。高血压导致的严重疾病在璜尖是致贫返贫的一大诱因。徐晓婵和张建明为此想了很多办法,除了千叮咛万嘱咐,还挨家挨户上门量血压,甚至将制氧仪直接扛到了出门不便的村民家里。

徐晓婵遇到的第三个难题是村医疗条件落后。在徐晓婵来之前,清溪村已经两年没有村医。徐晓婵从硬件开始,把村卫生室给建起来。“有硬件更有服务”,清溪村常住人口三百多人,徐晓婵为每一个人做了健康档案,详细记录村民们的健康动态。移动卫生室是徐小婵对村医巡诊模式的一种新尝试。她在自己的车上安装了一个“璜尖乡移动卫生室”的牌子,让几个村子共用一个村医。半年多的时间,移动卫生室成为了村民的首选。村民们以前需要跑到屯溪的大医院才能拿到药,现在在移动卫生室就可以拿到药,方便了很多。

徐晓婵对解决工作的问题很有自信,可是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就没有那么自信了。女儿张清语从小学习舞蹈,因为跟随父母来到乡村,她在合肥所上的培训班全部中止。张清语暑假里回合肥补课,但差距仍在。对此,从淮北赶来合肥照顾她的姥姥脸上掩饰不住的焦虑,但姥姥还是坚定地支持女儿、女婿的扶贫工作。徐晓婵也很担心女儿以后回到合肥学习可能会跟不上,但是面对更需要她的璜尖乡村民,她只能自我安慰地寄希望于女儿的适应能力强。

本片可贵的地方在于真实表现了徐晓婵的困惑与矛盾,乐观与豁达。作为医生,救死扶伤是天职;作为父母,总想让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作为儿女,本不应该让父母奔波操劳。两年的扶贫时间,意味着不仅孩子的功课可能会被落下,徐晓婵夫妇自己也错过了去大城市大医院学习高精尖技术的进修机会。对于徐晓婵和张建明而言,举家驻村扶贫是一次人生价值的主动抉择。当国家需要,人民需要时,徐晓婵一家不计个人得失,积极地响应国家的号召,坚定地投入到脱贫攻坚的队伍中。一家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艰苦奋斗,勇往直前。

“行动是最直白的态度”。驻村一年多,徐晓婵与村民们形成了一种默契,不需要电话通知,附近的村民就会按照约定时间陆续赶来。村里每个人的名字徐晓婵都叫得上来。徐晓婵的不断努力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一位老奶奶来找徐晓婵看病。看完病,奶奶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一包饼硬要塞给徐晓婵。徐晓婵让奶奶留着自己吃,奶奶硬气地撂下一句话:“你对我们好,你吃我吃都是一样的!”从奶奶质朴的话语中,俨然早已把徐晓婵当做了自己人。得到了村民的肯定,徐晓婵的脸上露出自豪满足的笑容。正如片中张建明所说:“村民信任我们,就有职业成就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好日子不落下任何一个人。”对于村民来说,国家让村民看得起病的承诺,在医药费开支上体现的十分真切。村民拿了好几盒治疗慢性病的药,除去医药费报销,总共才花了五块钱。村民高兴地说:“在徐医生这里买药是便宜的,住院都可以报。”对于徐晓婵来说,她最大的感受就是身边正在发生的最真实的改变。小到乡政府帮助贫困村民重建倒塌的墙,大到政府在当地修路、铺电网。哪怕深山里只有一两户人家,政府也会修路上门。对此,徐晓婵有着她自己的理解:“好多人看这条路说,把这个钱还不如给他们家。这是不对的,这个就影响到我们的公平了。国家可以给你所有的基础设施,给你一个很公平的环境。但是你要想脱贫,你必须要靠自己。”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村民正在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不断改善着自己的生活。

随着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让省里的专家带来的“智慧医疗”成为了可能。定期随访和远程会诊这些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智能系统实现了。正如纪录片中所说:“用省市医生的自主意识、专业知识、优质资源,把基层医疗服务的路子铺起来,这就是医疗扶贫的持久效应”。国家实施医疗覆盖的意义,不仅是要打好基层医疗的基础,更要培养起当地的医疗卫生人才。徐晓婵手把手地培训新招的村医胡医生。胡医生以后将会接替徐晓婵在当地常驻,以满足村民卫生健康服务的需求。徐晓婵女儿张清语所在的璜尖乡小学也有了崭新的教学楼,学校的课桌椅和多媒体设备都跟省城合肥差不多。受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张清语的梦想是将来成为一名扶贫教师。

对于当初选择下乡扶贫的决定,徐晓婵从未后悔,她早已把自己当成了村民中的一份子。她发自内心地感激国家的扶贫政策:“如果没有国家这一系列的政策,村里有好多人可能都活不到现在。”说到这里,一向乐观开朗的徐晓婵第一次哽咽了。镜头前真挚的情感流露展现出她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的收获与感动,引发了观众情感上得共鸣。

本片风格质朴,通过细腻表现驻村医生工作的日常,展现了脱贫攻坚历程的真实状态,彰显了徐晓婵夫妇的奋斗精神和博大情怀,揭示出扶贫工作的伟大意义。本片响应时代主题,“以小见大”“以情感人”。对小家的爱让徐晓婵一家人彼此理解、相互支持;对国家的大爱让他们排除一切困难,坚定地投身扶贫的队伍中。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在为扶贫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纪录片结尾徐晓婵说了一句非常感人的话:“要让全中国所有的贫困人口脱贫,这么伟大的事情为什么不参与?只是参与了这个很伟大的事情,我都觉得自己很伟大了。”话语中充满了骄傲和自豪。徐晓婵夫妇之所以可以不断克服困难,一直扎根山村,就是因为他们始终秉持心中的信念。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以徐晓婵和张建明为代表的医务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奋斗,服务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山村的新面貌离不开这些可爱又可敬的扶贫医务工作者,他们通过艰苦奋斗让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的改善,他们为提高当地医疗水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此,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作者:周青(安广联视听传媒艺术委员会 理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