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故事】大湾村的笑声

发布时间:2023-08-04 17:15 来源:局宣传处 阅读次数: 字体:【  

扶贫先扶志,村民们的豁达与乐观,代表着大湾村摆脱贫困的积极生活态度。

翻过大别山千米海拔的马鬃岭,大湾村崭新的村舍、整齐青翠的茶园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金寨山水秀,大湾村换新装,梦绕魂牵故乡美,最念我家乡。”走在村子里,常常能听到这首被称为大湾村“村歌”的曲子——《情怀大湾》。大湾村山美水美,脱贫的故事更美!2019年的冬天,《大湾村的笑声》摄制组进驻革命老区金寨县大湾村,开展为期一年的驻村拍摄,记录了这里朴实而又充满激情的生活。

大湾村有37个村民组, 3778口人,面积25.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大湾好风景,出门就是岭,不是石头绊了脚,就是毛草割了颈。”这句当地流传的顺口溜,说出了大湾村山多地少、交通不便的实际状况。作为安徽省金寨县71个重点贫困村之一,2014年,这里的贫困发生率达20.6%。近年来,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引下,大湾村开始探索艰难的脱贫之路;2018年,大湾村成功实现整村脱贫出列,开始了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追梦前行。

余静是大湾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2015年,32岁的余静还是金寨县中医院网络信息科一名技术员,她当时想改变一下按部就班的生活,主动申请到大湾村担任第一书记。刚来时,她对“扶贫工作队队长”的工作内容并没有什么深刻理解,也远远低估了可能遇到的困难。难题首先来自家庭,当时大儿子6岁,小女儿只有6个月,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当余静提出要到大湾村驻村扶贫时,首先遭到婆婆的反对。婆婆说:“如果非要去,就把孩子背着去扶贫!”为了宽慰家人,余静不得不打马虎眼说:“很快就会回来,有困难家里人一起克服一下。”家庭的困难容易解决,但作为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初来乍到的余静在面对村里千头万绪的扶贫工作时,仍然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但是她既有理想和情怀,也有对大湾未来的憧憬和希望,还有遇到困难时的挫折和失落,更有面对家人的内疚和牵挂,因此,她能和村民打成一片,和村民交谈都带着乡音俚语。她工作热诚、投入,这正是一个有真情实感的乡村脱贫领队人的本色,也是脱贫攻坚一线共产党人的担当。

现在,每天清晨,70多岁的陈泽申,会把老宅的小院清扫得干干净净,伴着村头大喇叭循环播放的大湾村“村歌”,老陈的动作似乎带着一种仪式感。在扶贫易地搬迁政策的帮扶下,老陈早就搬进了一栋二层小楼的新居,但原来居住的小院始终是老陈情感的“落脚点”。2016年4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一路奔波,来到大湾村,走访村民,了解扶贫实际情况,就在老陈家小院召开了现场座谈会,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商脱贫攻坚大计,当时老陈就坐在总书记的身边。如今,这座小院是大湾村的网红打卡地,老陈当起了义务讲解员,每每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老陈的讲述中就带着激动和自豪。熟悉老陈的村里人都知道,陈家在过去的岁月,被“穷”和“苦”两个字压弯了脊梁。作为梅山水库移民,老陈辛苦了一辈子,在即将安享天伦之乐的时候,外出打工的儿子意外猝死,随后老伴又一病不起,撒手而去,只留下年幼的孙子和颓败不堪的家。当余静刚来大湾村时,老陈给她的印象就是苦闷、麻木,没有一点精气神,用老陈自己的话说:“整个人灰掉了,迷迷糊糊地过日子。”真正的改变开始于2016年。在村里的帮助下,老陈先是搞起养殖业、种植业,种植天麻、茯苓等中药材,还在村里的扶贫茶厂干起保洁工作。山里人最不怕的就是出力气,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引领下,老陈对生活、对未来产生了信心和希望,家庭收入从过去一年不足万元,到如今年收入四五万。孙子陈杰也是个有志气的孩子,大学毕业后,在合肥高新技术企业工作,收入不错。如今,笑容始终荡漾在老陈的脸上,即便是回忆过去“灰掉了”的日子,也是笑着的。老陈的笑,是发自内心的笑。“扶贫先扶志”,老陈的豁达与乐观,代表着大湾村民摆脱贫困的积极生活态度。

肖细雨也是大湾村有故事的女人。20年前她从湖北黄冈远嫁到金寨大湾村,丈夫叫杨习伦。2014年他们家列为贫困户,然而,凭着勤劳的双手和政府的帮扶,他们现在种上茶叶,办起农家乐,日子一天天在变好。肖细雨掌握这个家庭的“绝对权力”,男主人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这对性格迥异的夫妻,“妇唱夫随”,充满喜感。因为过去懒散惯了,现在的生活节奏让老杨有点适应不了,他最常做的动作就是打呵欠,只要被老婆看到,准会挨骂。然而,转过身,肖细雨又为老杨开脱:“过去日子没奔头,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人没有方向,就变懒了。如今不一样了,孩子爸也想干,慢慢来吧,我拽着他往前奔……”在妻子的“调教”下,老杨跟着肖细雨学炒茶、在山上种草药、到工地上打零工,努力改变自己。2018年,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肖细雨和杨习伦盖起了自己的新居,除了自住外,还经营起农家乐,楼上楼下有五六间房,肖细雨烧得一手好菜,碰上旅游旺季,客房供不应求,许多客人都是“回头客”,女儿悄悄地跟细雨说:“真想不到,咱们家竟然这么快也搞起了农家乐!”和许多努力摆脱贫困的人们一样,肖细雨和杨习伦在脱贫的路上,正在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在大湾村,汪达海属于自带光环的那种人,他是大湾有名的能人,只要想干总能比别人干得好。他有思考力,有行动力,这是他的特征。茶季到来的时候,白天收茶,晚上炒茶,天不亮又得赶往市场卖茶,汪达海称这是让人又爱又恨的50天。他精瘦而不高的身体总是充满活力,说话干脆、掷地有声,有种让人不知不觉信服的魔力。偶尔闲下来,这位中年汉子那充满血丝的双眼,望着远处的茶厂,用不高的声音说:“总有一天,我要买下那个工厂,打出属于自己的茶叶品牌。”在大湾村,汪家的生活并不差,汪达海会做木匠活,头脑又灵活,茶叶卖得也不错。一双儿女还很优秀,双双考取了重点大学,尤其是女儿,当年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军校,如今是一名现役军官。在旁人看来,汪达海实在没必要这么拼,但是,汪达海有颗不安分的心,在他看来,大湾村的发展机遇来了,大湾人应当抓住这个机遇,真正改变大湾村的面貌。大湾村民正是像汪达海这样努力,生活才能不断变化!

在国家精准扶贫好政策的扶持引导下,大湾村依托独有的生态资源,走上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的发展道路,将茶产业和旅游业结合,实现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在大湾村最忙碌的采茶季,全村4000多亩茶园,男女老少齐上阵,群众依靠茶叶实实在在赚到了钱。通过市场调查,汪达海发现白茶的销路更好、售价更高,他决心明年自己先试种几亩,然后带领乡亲们大力发展白茶,让大湾的茶叶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汪达海不仅会制茶,还考取了导游证,在自媒体时代,他也不甘落后,虽然完全不会找“哏儿”,但他的广场舞自嗨、抖音曝光一样不少。汪达海和大湾村人对生活充满了激情。2020年8月,十里漂流项目建成,汪达海被委以重任,负责组建和管理河道安全员队伍,队伍成立那天,他满怀激情、底气十足的演讲感染了在场的许多人,队伍在他的带领下做起事来有条不紊。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妥善处理征地纠纷的村主任周端斌,人缘极好的村委会副主任汪建国,待村民像家人的村干部周娟,为数不多的“90后”年轻人玲玲,他们都给我们带来惊艳的感动。正因为他们的努力,大湾村变得越来越好。

摄制组离开村里之后,我们还常常听到那里的消息:肖细雨和杨习伦买车了,汪达海陪着来大湾拍电视剧的明星上山了,老陈心心念念希望孙子赶快成家,余静的工作又有了新安排……就在2020年即将过去的时刻,我们听说大湾村新成立了“大湾情艺术团”,村民们正在忙着自导自演一台“大湾春晚”迎接新年。

 

安徽广播电视台鲁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