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故事】我和土地有个约定

发布时间:2023-09-13 17:41 来源:局宣传处 阅读次数: 字体:【  

这是一个诗人写给故乡的诗集,也是一个农民对土地的长情告白。

进入6月,皖北地区的连片农田陆续迎来丰收的时节。田野里,农机穿梭轰鸣,每一张汗津津的脸上都堆满了收获的喜悦。然而,颗粒归仓,并不代表午收季的结束,如何消化收获后产生的大量秸秆呢?这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解决这一难题的,是宿州市灵璧县尤集镇的农民企业家李雷,他变废为宝,综合利用,让秸秆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李雷目前拥有三家公司,主要从事秸秆综合利用、饲料生产和养殖业。皖北地区午收后产生的大量秸秆,被李雷的企业收储后,通过生物技术,加工成饲料,喂养牲畜,同时,他还在当地流转了600亩土地,建了一座农场,种植水稻、养殖小龙虾,各种产业形态互补,打造眼下非常流行的“循环产业”,即:秸秆加工成饲料,喂牛羊,牛羊粪便做肥料,给稻田施肥,水稻秸秆再做饲料;稻田间的空隙自然也不能闲着,养小龙虾、泥鳅和螃蟹。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李雷一直没有离开脚下的土地,他和土地有一个约定,一定要从土地里讨来自己想要的生活,他也笃信,土地会给予自己想要的生活。

除了农民企业家,李雷还有一个重要身份:诗人。20世纪80年代,正是诗歌创作最为繁盛的年代,灵璧这座皖北小城也备受浸染,各种诗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传诵自己的诗作,一度成为年轻人的时尚。年轻的李雷也不例外,他读书、写诗,出版诗集,是当地非常活跃的文学青年。

1986年,李雷考上北京大学作家班,梦想的大门就在眼前,然而,高昂的学费击碎了他的梦想。虽然没法上学,但李雷没有服输,当时鼓励个体经营,他就想着做点生意,一来赚钱贴补家用,二来是为以后继续求学筹措费用。当李雷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时,却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在老辈人眼里,做生意那是“投机倒把”,名声不好,收入也没有老老实实上班或种地来得稳当。但这一回,穷怕了的李雷没有听父母的,他就想赚钱,而且说干就干。

就这样,李雷利用自家的宅院和五亩薄田,搞起了家禽养殖,发展庭院经济,没想到首战告捷,第一年就赚了3000多块钱。人生第一笔财富是土地给的,李雷决心立足脚下的土地,创造自己的生命奇迹。生活改善了,他又报考了南京大学中文专业的函授班,继续追逐人生的梦想。

在李雷的书房里,陈列着一万多册书,每本书里都有密密麻麻的批注和标记,它们和上百个笔记本一起,记录了李雷的心路历程。诗人气质浓厚的李雷非常看重知识,也清楚知识的作用,从事家禽养殖,光有一腔热情是不够的,更需要先进的技术,自己并非科班出身,怎么办?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20世纪90年代,李雷已经成为当地最大的家禽养殖户,集繁育、孵化、养殖、病害防治等于一体。只有高中学历的他还取得了高级工程师和高级畜牧师的职称,出版了多本专著,拥有几十项发明专利。然而,正当他踌躇满志,打算继续将事业做大做强时,1998年,因为工人操作失误,养殖场在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李雷多年的努力付之一炬。

“遇到点险情就缩头,怪不得人说你是冷血动物!”这首名叫《乌龟》的短诗只有两句话,却道出了李雷当时的真实心境。即便是在最困难的日子里,李雷也没有放下诗歌,他要在诗歌的陪伴下,重新站起来。

为了重建被烧毁的养殖场,他亲自当起了泥瓦工,实在干不动了,就找亲戚来帮忙。找亲戚干活,他有自己的打算,工钱好商量,当时他手里实在没钱了。

这种苦日子,他过了十年,十年时间,他不仅还清了火灾欠下的几十万元外债,而且重新建起了养殖场,又成了当地最大的养殖户。

历经坎坷,他的内心更加坚定——土地给了他财富,也给了他依靠,他庆幸自己没有离开土地。                 

进入21世纪,李雷的事业越做越大,他先后当选安徽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灵璧县第九届政协常委,担任安徽省饲料协会理事、灵璧县畜牧行业协会会长等职,此时的他却发现,曾几何时身边的乡村已经变了。

“秸秆曾像房瓦一样,给人遮风挡雨;秸秆像煤一样,给人抵御风寒。如今,这儿烧秸秆,那儿烧秸秆,到处浓烟滚滚,烫伤了蓝天,熏黑星星的脸。”李雷的诗作《秸秆》,生动描述了当时农村大面积焚烧秸秆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焚烧秸秆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容易造成土壤板结,为了改变身边的环境,他决定从自己的企业做起。2002年,李雷的养殖场开始大量收购秸秆,加工成饲料后喂养牲畜。

然而,这种粗加工的饲料不仅品质低,而且根本不合牛羊胃口。怎么办?经过多方论证、无数次研讨,他瞄准了生物技术领域,能否将微生物加入秸秆,将其转化为饲料呢?为了研究新型秸秆饲料加工技术,他又开始四处拜访专家学者,希望能得到技术上的支持。皇天不负苦心人,在河北农业大学朱宝成教授的帮助下,他终于掌握了最新的生物发酵技术。然而,正当他带领企业大量生产这种新型秸秆饲料,准备投入市场时,意外又一次发生了!由于大批量生产时包装密封不严,造成上百吨饲料投放市场前出现了问题。他懊恼极了!

多年努力化为泡影,巨额债务接踵而来,他的心情瞬间降到了冰点,而此时他已年近五旬。

他没有被再次打倒,而是痛定思痛,追根溯源,还是因为生产工艺太粗放,有了新技术,自己却不会好好利用。吃一堑,长一智,他果断成立了科技研发团队,严格要求每一个生产环节,做到精益求精。2012年,他带队研发的有机饲料终于大获成功!为了实现与土地的约定,他又花了十年。

“阳光是我的能量,四季是我的奖赏;我和我的农民兄弟一起,改变了一方水土和村庄,书写了新时代大农业精彩篇章!”《我是一个有实验室的农民》写出了李雷当下的心情。从2012年到2020年,又一个十年即将过去,这一次,他瞄准了绿色高效的循环农业。他有信心做好做大做强循环农业,因为他最初起步的庭院经济,就是循环农业的雏形。

眼下,李雷打算出版一本诗集《心灵的故乡》,这是一个诗人写给故乡的诗集,也是一个农民对土地的长情告白。

 

宿州市广播电视台 董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