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故事】“包二代”的追梦路

发布时间:2023-09-26 17:32 来源:局宣传处 阅读次数: 字体:【  

小岗精神,生生不息!

1978年的一个冬夜,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村民以“托孤”的形式,按下红手印,签订“大包干”契约。这件押上身家性命干的事,成为“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

严余山是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宏昌的儿子,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包二代”。当时年仅5岁的他对父辈的这次壮举没有什么印象,但他对“从每天早上起来找不到吃的,到一下子精米细面吃不完”记忆非常深刻。“那时候每天早上还没睁眼,脑子里就在想搞点什么吃,跑到山前屋后看有没有烂枣子、野果子。大包干第二年,一下子再也不用为吃发愁了。”严余山带着笑说。

吃饭问题解决后,中国农民在奋进路上一奔就是四十年。务农、打工、经商,南下、北上、还乡……回望四十年来时路,严余山没有停下,依然奋斗在路上。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1993年,离春节还有13天,严余山背上煮鸡蛋、水果和换洗衣服,坐着拖拉机离村,踏上了南下的火车。

年轻的庄稼人离乡,是为谋求土地以外的生计。

1979年,小岗村粮食产量达到6.6万公斤,小岗人第一次不用出门讨饭。随着大包干被认可和推广,土地重新点燃了农民的热情。严余山初中毕业后,就把力气和汗水全部给了土地。这个从小“扶犁还没有犁梢高”的农民儿子,经过几年的劳动锤炼,已是庄稼地里的一把好手。而随着“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歌声飘进城镇乡野,这个名字里就刻着严家贫困记忆的农村青年,也有了自己的苦闷与彷徨。

严余山说:“农村起名按辈分,到我这一辈是‘德’字辈,但我爸给我起名‘余山’,就因为以前家里穷,在余山公社打过工、讨过饭。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既是一个记忆,也是一种鞭策。我们家过过的贫苦日子,永远都不会忘记。”

不用为生计发愁了,农家人开始谋求更红火的日子。眼光长远的严余山,早就把视野扩展到了小岗村以外的世界。“父辈们干了一辈子农民,也想在土地以外找一些发展的渠道,让我们出去见识见识,拓宽一下眼界。”早已离开学校的严余山相信,社会就是一所大学校,“只要想学,在哪里都能学到知识。”于是,同20世纪90年代初万千南下寻找机会的人一样,年轻的小岗人怀揣着梦想和期待出了家门。

颠簸了2天,严余山几人来到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东莞,进了一家港资企业当保安。严余山回忆道:“刚去干活的时候,老板让我们写一下为什么要来打工。有人写赚钱补贴家用,有人写回家盖房子娶老婆。我就写了两句话——打工就是为了学习知识,将来自己做老板。”

写下这句话不到10年,严余山就真成了名副其实的老板。

当同行的伙伴受不了异乡打拼的苦,一年半载见了世面就陆续返乡时,严余山已从保安做到车间主任,干了六年才离开东莞。然后,他从“下海潮”到“创业潮”,辗转合肥、上海、北京,从城市亮化项目到建材贸易,再到节能减排设备,生意越做越大。 

小岗,光荣与梦想

“当一个小岗人是种什么感觉?”当记者见到这个皮肤黝黑、目光深邃的中年汉子时,情不自禁问出第一个问题。“说‘当’一个小岗人不恰当,应该是‘作为’一个小岗人。”严余山这样纠正。

小岗之于严余山,是心念半生的光荣与梦想。

四十年来,这个“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给了小岗人无限荣耀,再为这个村子增添荣光,则是严余山几十年来的梦想。

1998年,严宏昌当选小岗村村委会主任。严余山在电视上看到父亲许诺“老百姓人均年收入增加四百块钱”时,心里盘算着:“咱们在外面打工,工资都按小时算了,一人一年增加四百块钱,这个目标也不难实现。”

念及此,辞职,回乡,办厂!年轻气盛的严余山并没想到在小岗村的创业一波三折,也没想到在东莞风生水起的自己会在家乡碰壁。首次投资的酒瓶盖加工厂半路失败,奔波三年的安徽小岗节能科技有限公司久创未果。“小岗村没有像样的工业基础,没有上下游的产品线,没有创办工业的环境和氛围。在没有形成完整产业链条之前,企业很难做。”多年以后,严余山这样总结他未实现的小岗“工业梦”。

2014年,小岗村党委换届选举,严余山当选党委委员。在商海弄潮十几年,又被称为严宏昌的“梦想继承者”的严余山,是以这样的身份再次回归小岗村的。

“小岗村就是咱们的根。”在村里的党群服务中心,严余山向记者介绍着小岗村的改革思路。

——2016年以来,小岗村开展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等工作,成立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并发放股权证,村民从“户户包田”实现了对村集体股份的“人人持股”。

——鼓励老百姓参与互联网创业,培养农民电商。设计“互联网+大包干”的农村电商模式,利用小岗村沿街店铺招商,设立全国各地的农产品展示馆。

——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在红色旅游的基础上,利用农业产业优势,打造全域田园综合体。

“我们现在正在让小岗村的各项改革落地。一步一步改革、一项一项落地,让老百姓拥有更高生活质量,增加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严余山充满激情地说。

小岗精神,生生不息

村外是一排排蔬菜棚、一方方鱼塘,村里是修葺一新的二层徽式小楼,宽阔明净的水泥路,装修整齐的店铺,休闲的凉亭……无不勾勒出新时代乡村的朝气与活力。小岗村,早已告别“算盘响,换队长”的年代。

“一路走来,小岗村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经济发展还是不尽如人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小岗村的振兴,一定要靠咱们小岗人自己。”严余山说。

过去,一批一批的小岗人外出打工;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特色养殖、规模种植、电子商务……在小岗村,越来越多的年轻农民转型成了新型经营主体。

“振兴小岗村,首先要做好小岗人。”严余山告诉记者,“每一个小岗人都有双重身份,我们肩上有小岗人的历史责任和担当,我们不光要做好自己,更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小岗品牌,做好小岗人。”除去日常工作,严余山把很多精力放在了与年轻人的交流中。“老百姓,特别是青年一代,逐步建立了一种家乡情结,让他们都想参与到小岗村的发展建设中来。小岗村今后的发展离不开年轻人,他们是小岗村未来希望所在。”严余山的话不无道理。

小岗精神,是要一代一代传下去的。在小岗精神的传承上,严余山认为他们这代人是“承上启下的一代”。村“两委”经常组织大包干带头人到学校宣讲,让孩子们了解小岗村的历史,了解小岗村在改革开放中作出的贡献。“从小教育孩子,作为一个小岗人,无论将来从事何种职业,都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祖国、为家乡作贡献。这也是小岗精神一代一代的传承。”严余山说。

牢记嘱托,振兴小岗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小岗村视察,并在小岗村召开了座谈会,严余山有幸参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提到的“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让他印象深刻。为深入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的指示精神,小岗村决定在传统农业外,走出多元化发展的路子,把科技创新作为首要任务,用科技续写改革新篇章。“很多人一说起小岗村,就想到农业。我想打破这种固有观念,让大家对小岗有个全新认识。”严余山告诉记者,小岗村将有三大项目落地:农业4.0版植物工厂、AGV即无人自动导航车项目、创建5A级景区。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日益强烈,‘植物工厂’种植的蔬菜无需农药,且可以避免受土壤污染的影响,恰好适应了大众需求,因而市场潜力巨大。”严余山介绍,农业4.0版植物工厂是小岗村与京东方联合打造的现代农业项目,主要培养种植科研人才,发展特色菜种植,走出特色农业发展之路。“项目占地面积约一百亩,近期将筹备落地。”严余山说。

除了发展现代农业,小岗还把科技创新摆在首要位置。“以农业闻名的小岗村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在外人看来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这有什么不可能的呢?”针对AGV即无人自动导航车项目,严余山介绍,2020年初,由小岗村创新发展有限公司牵头,成立安徽省小岗村技术有限公司,整合各方面资源,发展人工智能产业。3月份,注册成立小岗村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公司在AGV人工智能方面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由于场地原因,前期,我们制造的机器人已经在张家港厂区生产,下一步将一边利用小岗村里闲置厂房生产机器人,一边新建厂房。”据严余山介绍,根据订单需求,小岗村首批“小岗造机器人”将在2020年落地投产,“未来,我们一定要将人工智能产业做大做强,不仅要将其做成主导产业,还要把它变成小岗村的拳头产业。”严余山信心满满地说。

此外,为创建5A级景区,小岗村将对村内改革大道、友谊大道景观提升改造,并对沈浩陈列馆、大包干纪念馆提升改造,重点展示近年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小岗村以来取得的改革成就。小岗村还将与安徽军工集团联合打造一个军事博览园,把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植入进去,提升小岗旅游品质。

老一辈的故事已成为过去,年轻一代的故事正在展开。严余山相信,未来,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小岗人一定会用科技来续写小岗村的改革新篇章。

 

滁州广播电视台 张晓宝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