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故事】老纪脱贫记

发布时间:2023-11-03 11:16 来源:局宣传处 阅读次数: 字体:【  

生活向上,人生向前。祝福走上脱贫致富路的老纪!

    老纪不老,57岁,但当地人习惯喊他老纪,因为尊重。

老纪是谁?

他是16年如一日照顾植物人妻子,用大爱诠释世间真情的好丈夫;他是人穷志不穷,奋发自强,用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的真汉子;他是脱贫后不忘本,带领乡亲们共同增收,致富路上勇当领头雁的好兄弟……

他是中国好人、安徽省道德模范,2018年 “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获得者——六安市舒城县五显镇梅山村村民:纪道明。

命运的转折,时常猝不及防。

那是1994年,纪道明与妻子李帮芝一起,到江苏省常熟市打工,多年辛劳,虽没有大富大贵,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顺遂的日子在2003年被打破。那年12月,祸从天降,李帮芝被一辆大卡车撞伤,送医后昏迷不醒,虽然救回了一条命,但原本精明能干的她从此瘫痪在床,失去了自理能力。

最难熬的那段时间,纪道明17个月没有上床睡过觉,他在床边放了把椅子,把李帮芝的腿架在自己的腿上面,这样只要李帮芝稍稍一动,他马上就能起来。李帮芝昏迷之后,不论白天黑夜,他每隔4个小时就要给她做一次按摩、擦身、清理大小便……照顾得无微不至。周围人看到眼里,纷纷劝他,实在没什么希望,放弃算了。他不善言词,只是默默地选择了咬牙坚持。或许是爱心感动了上天,奇迹出现了!在他的悉心呵护下,李帮芝醒了过来。

带着醒来的李帮芝,纪道明离开了打工地,回到了家乡舒城。面对村里人的询问,憨厚的他只有简单的几句话:“一夜夫妻百日恩。在一天就照顾一天,决不放弃。”

醒过来的李帮芝依旧不知人事,纪道明只能插管子喂她吃,并继续坚持给她按摩、擦身、清理大小便……他对妻子无微不至的照顾,感动了每一位村民。方圆数里,提到他,没有人不竖大拇指,“像老纪这样照顾老婆的,绝无仅有,更难得的是,他常年伺候,一句怨言也没有”。

突如其来的变故,花光了老纪辛辛苦苦攒下来的积蓄,还欠下了9万多元的外债,背负的压力可想而知。

前途虽然未卜,生活还得继续。老纪既要照顾妻子,还要抚养孩子,被捆住手脚的他无法外出挣钱,也没有心力发展副业,只能种地糊口。尽管竭尽全力,仍旧一贫如洗。

2014年,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在贫困线上挣扎的老纪一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倔强的老纪暗下决心,人穷,志不能穷,一定要摘掉“贫困户”的帽子。2015年,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扶下,他主动申请,在荒滩上养了5头牛,当年就赚了15000多元。

生活好转了,坚定了老纪努力拼搏、勤劳致富的信念。2017年,他在村里租了3亩地,盖起了黄牛和皖西白鹅散养基地。在扶贫工作队的牵头下,他还与迎驾慈善基金会、固镇军明皖西白鹅养殖专业合作社等7家单位签订了产业扶贫合作协议。解决了技术和市场两大难题,他的干劲更足了。2017年底,他增收5万多元,不但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成了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户。

脱贫致富,老纪从来没有忘记父老乡亲,“现在政策那么好,我更要努力干。不仅我自己要脱贫致富,还要带动咱们村老百姓富起来。”修建牛棚时,他主动找到村里的贫困户,请他们铲土、砌墙、拔草……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多少总能增加点收入。对那些想通过养殖脱贫的村民,他除了毫无保留地传授养殖经验外,还根据他们的身体状况和技能特点,通过参与有偿劳动、入股分红和黄牛代养等模式致富增收。仅养殖这一项,老纪便带动了数十户贫困家庭增收。

69岁的汪道仓,是梅山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他年龄大了,无法外出打工,但养殖方面尚有一技之长,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建议他到老纪那里找点活干。起初,老汪担心老纪会嫌弃自己,没想到,老纪一口就应承了,让他来帮自己放鹅。这可把老汪乐坏了!放鹅,他懂啊,也愿意吃苦。古稀之年的老汪终于有了稳定的收入,一个月2000多块钱,日子总算有了盼头。这几年,老汪的生活越过越好。如今,老汪除了季节性放鹅外,闲暇时还会找点其他副业,年收入大概2万块钱左右。

幸福来自奋斗,实干成就梦想。说起眼下的生活,今非昔比啊,老汪很是自豪。看着老汪的生活越过越好,老纪也很高兴,不过在他看来,只有梅山村的父老乡亲都过上好日子,那才是真正的好日子。

清晨6点,55岁的班友仓准时醒来。简单的洗漱后,他便忙着拾掇饲料,然后钻进鸭棚,给鸭子投食。

在当地人眼里,班友仓是个勤劳善良的庄稼汉,此前过着在家靠种地、出门靠打工的生活,始终没能找到致富的门路。不承想,2017年,刚刚跨过半百门槛的班友仓突患重病,原本就不宽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最艰难的时候,一家人甚至吃了上顿没了下顿。

虽然村里帮助老班一家解决了基本的生活问题,可如何才能跟上大家的步伐,把接下来的日子过好呢?

脱贫,必须智随志走、志以智强。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助下,班友仓跟着老纪学起了养鸭。只要肯干,迟早会富起来。在老纪的激励下,班友仓起早贪黑,不顾风吹雨淋,一心想着尽快提高收入。经过将近一年时间的摸索,他终于掌握了一整套养鸭技术,更幸运的是,他在养殖头年就见到了成效,年收入接近2万元,顺利脱贫。

有人为了生活苦苦打拼,也有人为了理想孜孜以求。

初秋时节,梅山村环湖家庭农场的葡萄成熟了。茂密的枝叶爬满架子,绿油油的葡萄挂满枝头。走进葡萄园,沁人心脾的果香扑面而来,收获的喜悦洋溢在果农的脸上。

农场的主人,名叫张业宝,此前数十年一直从事石材生意,积攒了不少财富。就在生意越做越大时,2019年初,张业宝做出了一个让周围人匪夷所思的举动,他毅然放弃了赚钱的石材生意,跑到梅山村流转了土地,搞起了现代农业。促使他果断转型、试水家庭农场的,除了出身农村,以及乡村振兴、环保意识增强等因素外,更大的动力来自他十几年的老朋友:纪道明。

环湖家庭农场一启动,就引入了阳光玫瑰、夏黑等优质葡萄品种。葡萄园采用葡萄根域限制栽培技术和“h型”“一字型”等多种新型避雨棚架模式,葡萄种植数量每亩不超过9株,让每颗葡萄都能享受到大自然的阳光、最充足的养分。以前的园子可不是这样,机械操作施肥也不方便,现在,无论直灌施肥还是喷灌施肥,都可以方便来回,农业机械化程度显著增强。虽然受疫情影响,农场未能获得预期收益,但每一粒种子都会孕育未来,对于自己打造的家庭农场,对于自己从事的现代农业,张业宝一直非常乐观。接下来,他还要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利用自销和网店带货等方式,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带动更多的周边群众过上好日子。

遗憾的是,疫情期间,相濡以沫多年的妻子离开了老纪。经过一番调整,老纪渐渐适应了新生活。他说,老婆既然去世了,活着的人还是要好好生活。他会一如既往,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无缝对接的大戏中,尽心竭力。

生活向上,人生向前。祝福老纪!

 

六安市广播电视台 陈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